細品唐宋八家詩文境界: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限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銷售)
作  者╱
朱自清、葉聖陶   等撰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掌中書
出版日期╱
2024/07/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107-7
書  號╱
1CAJ
頁  數╱
240
開  數╱
32K
定  價╱
320 (特價 253)



讀文學,必讀唐宋八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蘇、曾鞏、王安石。

唐宋八家詩文是與人生際遇交融、鑄就的文章。本書精選《歷代名篇鑑賞集成》的唐宋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名篇作品,結合如:周嘯天、朱自清 葉聖陶等當代名家寫大家之作,各作者將詩文與人生世象映照,細說深入且細緻;袁行霈先生說:「文學鑑賞和人生實際交融在一起。詩的生活化與生活的詩化,造就了一種境界,這才是鑑賞的即致。」《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序》
※主編簡介
袁行霈
編者
袁行霈(1936年4月-),字春澍,男,原籍江蘇武進,生於山東濟南,中國古代文學學者,北京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史》(主編)、《歷代名篇鑑賞集成》(主編)、《中國文學概論》等書。

賞析作者
霍松林、倪其心、徐永端、周嘯天、劉國盈、季鎮淮、馮其庸、彭丙成、繆鉞、敏澤、吳文治、項雷、崔承運、馮鍾芸、沈祖棻、吳小林、周麗雲、劉慶林、趙齊平、陶爾夫、金開誠、楊賀松、朱自清、葉聖陶

唐 韓愈
002 山石/霍松林
014 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倪其心
024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錢仲聯 徐永端
027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其一:天街小雨潤如酥/周嘯天
030 雜說.馬說/劉國盈
036 師說/季鎮淮
043 進學解/倪其心
056 張中丞傳後敘/馮其庸
068 送李愿歸盤谷序/彭丙成
075 柳子厚墓誌銘/繆鉞
085 祭十二郎文/敏澤
柳宗元
096 捕蛇者說/吳文治
102 黔之驢/項雷
114 鈷鉧潭西小丘記/崔承運
120 小石潭記/馮鍾芸
131 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沈祖棻
134 江雪/吳小林
138 漁翁/林興宅 周麗雲
宋 歐陽修
142 戲答元珍/劉慶林
145 踏莎行/沈祖棻
149 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趙齊平
160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陶爾夫
163 五代史伶官傳敘/金開誠
174 醉翁亭記/楊賀松
186 秋聲賦/趙齊平
196 瀧岡阡表/朱自清 葉聖陶

苦悶的象徵
南遊雜憶
國語文學史
白話中國史
國學概論
論愛美與哲學修
養─柏拉圖《會
飲篇》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坁,與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唐代卓越的唯物論思想家、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和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唐的古文運動中與韓愈並稱,影響深遠。
他的山水記,是不可多得的文學散文。它們多寫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八○六)以後。柳宗元三十三歲因參與王叔文、韋執誼的除弊政的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州刺史的屬官)。在這裡,他度過了近十年的謫居生活。永州地處偏遠,他又是個負罪謫遷的人,政治上長期受迫害打擊,精神抑鬱,又患痞氣(脾臟病的一種),只好寄情於讀書和寫作。「司馬」是個閒員,不得過問吏治。他說自己悶時就出遊。又說自己雖不合於世俗人的眼光,頗以文章自慰。︽舊唐書︾本傳寫他「既竄斥,地又荒厲。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鬱,一寓諸文」。柳宗元在永州以散文記遊的作品共九篇,寫於元和四年至八年間(八○九—八一三)。這些作品把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攝入筆端。這些描繪不僅寄託了情懷,也體現了作家的人格。在他看來,永州山水奇特秀拔,極為罕見,而處於窮鄉僻壤,並不為人重視。正如他自己或其他有見識、有抱負的人不被人了解,不為人重視一樣。這就使他與自然景物之間有了一種自然的、感情上的契合,從而構成深邃的意境。他把握了自然景物最獨特、最精微的情態,形象地再現出來。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中,山水詩始於謝靈運,山水遊記的散文應該說始於柳
宗元。
柳宗元文章向以洗練、簡潔著稱。本文三百字左右,分為五段。
第一段,交代小石潭的方位,敘述發現的過程,小石潭「全石以為底」的特點,以及形態不一的小島和石上青樹翠蔓相映成趣。
第二段,集中描繪潭中游魚神態,藉此表現了潭水的明淨,並以「似與遊者相樂」,點出物境與心境的融合。
第三段,追溯潭水的來路—山泉或隱或現的遠景勾勒,來襯托境的幽深。
第四段,以「淒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了小石潭的寂寥和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記同遊者姓名作結。
〈小石潭記〉是篇記敘文,山水記是記敘文的一種特殊體裁。記敘文總是根據客觀事物來寫。但毫不意味著排斥作家的思想與景物的內在聯繫,所謂思想感情,就是作家對事物的一些看法,他的好惡、愛憎。從〈小石潭記〉裡,就可以看出柳宗元的思想感情。永州這樣一塊美好的山水之地,過去不僅沒有見於記載,沒有人描寫過,甚至連來過的人都沒有,正像他自己被人遺棄和鄙視,以及被埋沒一樣,因而他的感慨很深。文章一開始就寫「隔篁竹,聞水聲」,由此引起「伐竹取道」,這就說明了這個地方是絕無人知的。〈小石潭記〉裡寫的一石、一樹和游魚種種,無一不是跟他的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他之所以愛小石潭,描寫小石潭,一是由於他確實對這個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是由於他當時的處境加深了這種感情,所以把它寫得那樣深邃、高潔,這跟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心情完全和諧一致。
記敘文總是要寫人、寫事和寫物的。寫人,那必須對所寫的人有一定的認識;寫歷史,對史事要有足夠的認識和辨別能力;寫山水也要對山水有所認識。寫山水記,具體說就是作者對描寫的對象的真實感受和體會,這樣才能發現自然的美,並能夠在山水的描畫中體現出作者的美學理想。作家的愛憎取捨會透過文字表現出來。只有在山水之美裡有所選擇,才能看出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特徵來,不僅寫出自然景物的外貌,而且能寫出自然景物的精神狀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