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為哲學愛好者重新闡述海德格《存在與時間》的不二選
《存在與時間》是研讀海德格的起點,也是其代表作,影響巨大而深廣。此書的主要任務在於追問並解答兩千年西方哲學史上遺忘了的根本問題——「存在」問題。然而,這部經典之作卻因部頭大、文句過於艱澀,而讓哲學愛好者望之生畏,難以終讀。於是,便有了這個專為中文讀者呈獻的改寫本。 編著者陳嘉映是哲學家,也是中文版《存在與時間》的譯介者。他在改寫過程中,力圖盡量減少文字上人為的困難,而盡少傷及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只為達成一個非常簡單的初衷——「為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提供一個讀者能貫通閱讀的本子」。
|
※推薦文 序 言
要了解現代西方哲學,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 )是必讀的著作。不過, 學界內外,把這本書通讀下來的人少而又少。不少讀者對我說, 他們很願讀這本書,但讀起來實在太費力。我覺得很可惜,這 本書思想極深刻,內容也極豐富,一般有教養的階層都能讀才好, 而現在連愛好哲學的讀者也難以終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文 句太麻煩。身為譯者,首先應當考慮改善譯本減少難度,但依 我看在譯本上減少難度的餘地不大。因此我就有意為這本書編 一個讀本。 我在翻譯此書之前,就曾用中文做了一份全書摘要,那是 為自己一個人服務的讀本。現在,根據《存在與時間》的中譯 本以及我這十年對這本書的進一步理解,為廣大讀者提供這個 讀本。雖說是個讀本,我也不指望它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讀下去, 嚴肅的思想總要費點心力才能懂。我希望的是減少文字上人為的困難而盡少傷及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一開始,我添加了很多解釋性的材料,引導性的評論,原 意是協助讀者理解,但印出來一看,這些東西反而妨礙讀者連 貫閱讀,而且,加了那麼多解釋和評論,變得越來越像一部研 究性著作,可供研究者參考,不像是供一般讀者閱讀的讀本。 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提供一個讀者能貫 通閱讀的本子,於是,忍一忍心,把所有考據、解釋、評注都 刪掉,保持行文一色,同時暗暗指望這些刪掉的材料將來有機 會在別的場合形成專門的文著。 中文本來推重簡練,最忌蕪雜。《存在與時間》卻寫得相當 蕪雜拖遝。一部分原因在於海德格當時尚未定稿,是為了取 得教授職稱匆匆出版此書的。這個讀本篇幅縮小了一半多,我 相信內容極少損失,理路反而更加顯豁。原文簡明緊湊的,改 動就較小,原文重複拖遝的,改動就較多。原著很多文句、段 落不斷重複,是故,越往後,刪削的就越多。 改寫依據我對這本書的理解,而非對這本書所討論的問題 本身的理解。我對哲學問題的一般理解當會有影響,但我試圖 把這種影響減低到最小限度,只在很少幾處做謹慎的發揮。有 些句子甚至段落做了前後調整,有時是為了照顧改寫後的通順 連貫,也有時是為了加強邏輯聯繫。就前一點說,可能讀者在 對照全譯本的時候會稍生不便,不過,只要有助於讀者通貫閱讀, 這點不便似乎可以忍受。在後一點上則有點冒險,因為我可能 以我理解到的邏輯代替了原文的邏輯。我固然頗為自信對此書 理路的了解,但絕不敢斷稱萬無一失。筆者不忌諱批評,實際上,巴望批評。 這是個讀本,讀本裡多數句子不是嚴格的譯文,不可作為 海德格著作的譯文來引用。讀本不能代替譯本,就像譯本不 能代替原著。一般讀者應能通過這個讀本大致了解《存在與時 間》,這時再讀譯本,就比較容易讀懂。就像不十分熟悉德文的 人,可以借助中譯本來閱讀原著。譯本與讀本參照閱讀,應能大大促進中文讀者對這 本書的了解和理解。所選術語,讀本與譯本相同,只有幾個例 外 :ontisch 在譯本中作“存在者層次上的”,在這個本子裡作 “實際存在(層次上)的”;verstehen 在譯本中作“領會”,在這 個本子裡多半作“理解”,有時同時說成“領會”和“理解”; Nichtigkeit 在譯本中作“不之狀態”,在這個本子裡作“不性”。 關於重要譯名,參見附錄一“一 些重要譯名的討論”,附錄二“德--漢語詞對照表”和附錄三“漢--德語詞對照表”。
1999 年於北京
|
編著者簡介 陳嘉映,現任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分析哲學、現象學和科學哲學,併為中國哲學界譯介了重要的德語哲學著作——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 作為哲學學者,陳嘉映專注於哲學普及和人本主義思考。他善於從純粹的哲學思辨中跳出來,思考哲學對於生命與人生的觀照。《哲學·科學·常識》、《價值的理由》、《何為良好生活》等,都是這種有所觀照的作品。用陳嘉映的話說,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講過;他自己則是嘗試用普通讀者比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講述。
|
新版序 序言
導論 存在意義問題概述
第一章 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 第一節 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 第二節 存在問題的形式結構 第三節 存在問題在存在論層次上的優先地位 第四節 存在問題在實際存在層次上的優先地位
第二章 本書的方法及章節安排 第五節 從此在分析到時間性闡釋 第六節 解構存在論歷史的任務 第七節 探索工作的現象學方法 第八節 本書綱目
第一部 此在、時間、存在 第一篇 準備性的此在分析
第一章 概說準備性的此在分析 第九節 此在分析的課題 第十節 此在分析與其他科學的區別 第十一節 生存論分析工作與原始此在的闡釋
第二章 此在的基本建構 — 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二節 「在之中」和「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節 對世界的認識和在世界之中
第三章 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四節 「世界」與世界之為世界
A. 周圍世界與世界之為世界 第十五節 上手存在 第十六節 現成存在與周圍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節 指引與標誌 第十八節 因緣與意蘊,世界之為世界
B. 笛卡兒對世界的闡釋 第十九節 「世界」之被規定為廣袤物 第二十節 「世界」之為廣袤的存在論基礎 第二十一節 用解釋學方法討論 笛卡兒的「世界」存在論
C. 世記憶體在者的空間性與此在的空間性 第二十二節 場所與位置 第二十三節 去遠與定向 第二十四節 空間性與空間
第四章 共在與自己存在,以及常人 第二十五節 此在是誰? 第二十六節 他人的共同此在 第二十七節 日常的自己─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為「在之中」 第二十八節 專題分析「在之中」的任務
A. 此的生存論建構 第二十九節 現身情態 第三十 節 怕 第三十一節 理解 第三十二節 理解與解釋 第三十三節 判斷和命題 第三十四節 話語和語言
B. 日常的此之在與此在的沉淪 第三十五節 閑言 第三十六節 好奇 第三十七節 兩可 第三十八節 沉淪與被拋
第六章 操心 — 此在的存在 第三十九節 此在結構的整體性問題 第四十 節 畏 第四十一節 此在之存在—操心 第四十二節 前存在論的操心觀念 第四十三節 此在、世界、實在 第四十四節 此在、展開、真理
第二篇 此在與時間性
第四十五節 原始闡釋此在的任務
第一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體存在,向死存在 第四十六節 能否從存在論上把捉此在的整體存在 第四十七節 他人的死亡 第四十八節 虧欠、終結與整體性 第四十九節 生存論死亡分析的獨特任務 第五十節 死亡所顯現的生存論結構 第五十一節 日常的向死存在 第五十二節 死亡的確定性 第五十三節 本真的向死存在
第二章 良知與決心 第五十四節 本真生存的見證問題 第五十五節 良知的生存論存在論基礎 第五十六節 良知的呼聲性質 第五十七節 良知之為操心的呼聲 第五十八節 召喚之理解,罪責 第五十九節 生存論的良知闡釋與流俗的良知解釋 第六十 節 決心
第三章 時間性之為操心的存在論意義 第六十一節 從本真整體存在到時間性 的闡釋及其方法 第六十二節 先行的決心 第六十三節 解釋學處境,生存論分析的方法性質 第六十四節 操心與自身性 第六十五節 時間性之為操心的存在論意義 第六十六節 從時間性出發更原始地 重演生存論分析的任務
第四章 時間性與日常性 第六十七節 從時間性闡釋生存論建構的任務 第六十八節 一般展開狀態的時間性 第六十九節 在世的時間性與世界的超越問題 第七十 節 此在式空間性的時間性 第七十一節 此在日常狀態的時間性意義
第五章 時間性與歷史性 第七十二節 歷史問題的生存論存在論解說 第七十三節 流俗的歷史理解與此在的演歷 第七十四節 歷史性的基本建構 第七十五節 此在的歷史性與世界歷史 第七十六節 歷史學的源頭 第七十七節 約克伯爵與狄爾泰的討論
第六章 時間性、流俗時間概念 、「時間之內 」 第七十八節 前面的時間性分析之不充分 第七十九節 對時間的操勞 第八十 節 被操勞的時間與時間內狀態 第八十一節 流俗的時間理解 第八十二節 黑格爾所闡釋的時間與精神 第八十三節 思到中途
附錄一 一些重要譯名的討論 附錄二 德—漢語詞對照表 附錄三 漢—德語詞對照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