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語言的國家,由不同族群組成,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及歐亞人。新加坡以其多元文化和宗教包容性為特點,致力於建立一個多元種族共存的社會。而其人民識字能力與家庭使用語言,在多元族裔使用之多元語種,產生社會、經濟及多元文化之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然而,語言與文化之相輔相成為不可分割之共同體,這使得教育國際化之過程中,全球共通性語言落實在各國之雙語教育更顯其重要性。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曾指出:「英語使我們能直接吸收西方工業知識和技術。沒有對使用英語的堅持,新加坡就不能使她的經濟找到新的基礎,也就不會具有今天所擁有的國際和地區經濟中心的地位。英語是新加坡四種官方語言之一,是一種世界語言,也是廣泛傳播的優勢語言。新加坡人堅信學習和掌握英語能使自己順利地直接吸收西方豐富的資訊,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管理經驗,迅速提高新加坡國際化的進程。」(徐穎,2003;王威,2006)。 本章節就新加坡國際教育實施情形及雙語教育緣起和發展與語言使用族群結構,以及雙語教育實施策略等議題,匯集各專家學者之研究論點及寶貴意見,提供予讀者及相關教育工作者參酌。
第一節 新加坡國際教育實施概況 壹、國際教育意涵 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意指一種動態概念(Dynamic Concept),涉及跨政治和文化邊界的人,心智或思想的旅程或活動。全球化(Globalization)現象促進了它的發展,全球化現象日益消除了地理對經濟、社會和文化安排的限制。該概念涉及廣泛的學習,例如正規教育(Formal Education)和非正規學習(Informal Learning),包括培訓、交流專案和跨文化交流等,它還可能涉及學術前景的重新定位,例如以追求「世界視野」(Worldmindedness)為目標,以使學校或其學術重點被視為國際性的(International)。例如,全美州立大學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Universities)規定採用反映國際、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對話的「適當教育」(Proper Education)。國際教育工作者負責設計、管理和促進計畫和活動,幫助參與者適當、有效和合乎道德與不同文化的人和思想進行互動(Moran Hansen, 2002; King, Marginson, Naidoo, 2011; Wiseman, 2018; Tan, 2015; Punteney, 2019)。 依據邱玉蟾(2012)於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中的意識形態中提出,國際教育的意識形態包含複雜、隱性以及能動的元素,對其進行觀察和理解尤為困難。在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已成為各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多數教育工作者對於這一領域的意識形態缺乏概念和實務經驗。經由其批判的角度解讀國際教育相關論述和研究,歸納出四種主要的意識形態,包括民族主義、國際主義、全球主義和世界主義。其中對於從事教育國際化活動是國際教育學習者達成學習目標的歷經過程,而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的意識形態「促進世界秩序及和平福祉」方是實施國際教育的背後目的。學生從「學習起點」到「學習目標」(提升國際素養及發展國際態度),透過各式教育國際化活動的設計來促成。從「國際主義意識形態」觀點出發,進行教育國際化,以期達到「提升國際素養與發展國際態度」,相對於單純為達到「提升國際素養與發展國際態度」目標而進行的教育國際化是有所區別的,可見教育國際化的學習歷程從設計到實施以致目標達成皆是極其關鍵,教育國際化與國際教育之關係如圖1 所示。 邱玉蟾提出教育國際化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活動,並依上述四種意識形態在全球化過程中展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形成了「國際教育意識形態座標架構」(如圖2),提供教育工作者一個理解、觀察和分析國際教育意識形態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