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套書)(全套4冊)
RW0A+RW0B+RW0C+RW0D
作  者╱
林欣浩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博雅文庫
出版日期╱
2022/03/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510-5
書  號╱
RW0H
頁  數╱
1068
開  數╱
25K
定  價╱
1200

若無法觀看影片請連結此網址

林欣浩

自由撰稿人,畢業於吉林大學管理學院。擅長用風趣淺顯的語言,將龐雜、枯燥的知識變得簡單易懂,作品涉及哲學、宗教、歷史、心理學等多個領域。著有《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佛祖都說了些什麼》、《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共4本)、《一次讀懂中國哲學——諸子百家閃耀時》等。

【第1本】史前到魏晉南北朝
火焰和頭骨的祕密——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為什麼人類不養老虎當寵物?——原始的農耕生活
父母之愛與「禪讓」的真相——堯、舜、禹的傳說
歷史是否存在必然性?——夏、商、西周的興亡
為什麼一口鍋的大小屬於國家機密?——先秦青銅文明
戰爭的本質是什麼?——春秋戰國的紛爭
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商鞅變法
最有用的和最沒有用的知識——先秦的文化成就
「國學」一點都不神祕——百家爭鳴
改變中國命運的男人——秦始皇統一六國
農民起義都是正義的嗎?——秦末之亂
如何當一個好皇帝——漢朝興亡
為什麼商人不事生產還能大富大貴?——兩漢的經濟發展
國家的領土和人民的幸福——漢朝與匈奴的和戰
英雄的探險家和利慾薰心的商人——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人的尊嚴和祖宗無關——從造紙術到地動儀
連皇帝都不能看的祕密紀錄——佛、道和史學
小說和歷史的差距——三國鼎立
太厚道的人理解不了帝王之術——五胡十六國與淝水之戰
改革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北方民族大融合
理科生穿越回古代就是一悲劇——魏晉南北朝的理科成就
別不信,大畫家畫得還沒你好——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藝術


【第2本】隋朝到清朝盛世
國家興盛不靠皇帝節省——隋朝的開皇之治
做了好事亡了國——隋朝的滅亡
壞蛋也能當明君——唐朝建立,貞觀之治
一人之力戰天下——傳奇女皇武則天
連老婆都保護不了的皇帝——從開元之治到唐朝滅亡
歷史上最完善的官僚制度—-北宋的建立
穿越者的理想時代—-垂足坐與印刷術
人越多越壞事的典範—-宋朝的內憂外患
史上地位最高的漢奸—-南宋的建立
突破古代帝國極限—-蒙古帝國的崛起
草根心中的理想國—-明朝的建立
狠君主架不住懶子孫—-明朝的滅亡
中國的另一面—-明、清之際的東南沿海
走向巔峰與自我毀滅—-清朝的建立


【第3本】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
序:三千餘年大變局——工業時代
「你看什麼?」「看你又怎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英國
論第一次遇見外星人時該怎麼辦——第一次鴉片戰爭
上帝的鬍子和耶穌的弟妹——太平天國運動(上)
心中天堂與人間地獄——太平天國運動(下)
如何讓一個人相信上物理課是浪費時間——第二次鴉片戰爭(上)
你願意花多少錢買下我的膝蓋?——第二次鴉片戰爭(下)
只寫課後習題不背概念定義——洋務運動
很多看起來是錢的問題,其實都不是錢的問題——甲午戰爭(上)
即便撞沉了吉野號——甲午戰爭(下)


【第4本】戊戌變法到清朝滅亡
大哥,治理國家不能靠腦補啊!——戊戌變法(上)
出賣隊友的老戲迷——戊戌變法(下)
秉公斷案?對不起,臣妾做不到啊!——義和團運動(上)
大哥,你們到底是來幹嘛的?——義和團運動(下)
日本公使下次吃飯時請記著戴手套——八國聯軍入侵(上)
一百道菜和一碗小米粥——八國聯軍入侵(下)
你們打我幹嘛?我也是為了大清啊!——晚清新政
圍觀的熱血青年和第一個扔磚頭的——辛亥革命

普丁戰爭:從車
臣到烏克蘭 (
限中國大陸以外
地區銷售)
傳染病世界史:
人類應如何與瘟
疫等傳染病戰鬥
∼ (限中國大
陸以外地區銷售
)
俄羅斯簡史:從
異教徒到普丁總

哇,歷史原來可
以這樣學3:鴉
片戰爭到甲午戰

哇,歷史原來可
以這樣學4:戊
戌變法到清朝滅

哇,歷史原來可
以這樣學1:史
前到魏晉南北朝




【第2本】隋朝到清朝盛世

穿越者的理想時代——垂足坐與印刷術


  宋初精心設計的制度帶來了穩定的政局,穩定的政局帶來了繁榮的經濟,宋朝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商業發達。
  影響古代商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是交通成本。古代陸上運輸的成本太高了,像糧食、礦產這些不易運輸的貨物,陸上的運輸成本常常是貨物本身的幾倍、幾十倍,商業的利潤都被巨大的運輸成本抵消了,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水運,因此在古代,只有在河流、海港旁邊才能形成商業城市。
  楊廣把大運河修好後,運河沿岸的城市都開始繁榮起來。五代十國時,很多政權都把首都設在開封,就是因為開封的水運十分便利,可以方便地從南方運糧食過來,北宋定都開封,也有這個原因。
  開封城位於中國水上交通的中心點,僅城內就有四條穿城而過的河流,這些河流、運河以開封城為起點,伸向中國的四面八方,南來北往的貨物在這裡交匯,再加上商業稅是宋朝政府重要的經濟來源,朝廷對商業頗為支援,因此宋代的商業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發達的,開封是當時全中國,乃至全球最繁榮的商業城市。
  宋、元以後的明、清兩朝都採取抑制商業的政策,除了明末有短暫的商業繁榮外,民間的商業活動都受到政府的打壓。中國的商業真正復甦,那要等到清朝末年了。可以說,宋、元時期的商業繁榮在中國古代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商業活動有個讓統治者很討厭的地方,就是會導致自由散漫,這是鼓勵商業必然的代價。宋代的商業繁榮,影響之一就是結束了唐朝城市的「里坊制」。
  唐朝的城市是封閉型的,稍微大一點的商店只能開設在專門的「市」裡,一到了晚上,市的大門就會關上,大家都要停業,顯然這樣的規定太不利於商業活動,商人不願意,老百姓也有意見。到了唐朝末年,長安城東西市的時間限制就已經沒人遵守了。里坊制的廢弛,是商業活動越來越繁榮的大趨勢。
  宋朝剛建立的時候,也想在開封城內採用里坊制,畢竟這樣便於管理,但是到了宋仁宗的時候,隨著商業繁榮,里坊制已經無法維持了。里坊制一取消,城裡就再也沒有深宅大院一般的坊和市。宋代的城市就像我們現代的城市一樣,是完全開放的,房子可以緊鄰街道,商店可以隨處開設,到了晚上老百姓也可以隨便閒逛,〈清明上河圖〉就是描寫北宋末期開封城街景的長卷。在這幅畫裡,我們可以看到街邊的小店支著遮陽傘,擺著方桌,方桌旁放著長凳,顧客可以在街邊的長凳上吃喝、休息,這場景和我們今天的街邊商店別無二致。
  因為沒有坊牆的限制,宋代城市出現了一種我們很熟悉的現象—「侵街」,也就是出攤占道,商販擺攤、老百姓私搭亂蓋,擴大房屋面積,侵占街道,甚至商人和老百姓還去侵占直通皇宮大門的中央大道,以至於這條大道成了當時最繁榮的商業街。宋朝皇帝好幾次下旨,三令五申說要嚴厲打擊侵街行為,結果也沒能制止,最後乾脆默認了這種行為。後來,政府還向私搭亂蓋的房子收稅,把侵街合法化了。
  沒有了經營時間的限制,宋代城市內有很多通宵經營的商店,也有很多可以玩樂的地方,有酒樓、茶樓,也有曲藝劇場。宋朝的城裡人晚上在酒樓裡吃飽了飯,可以去看戲、聽曲、逛街、喝茶,夜生活和今天相比也毫不遜色。



  唐代之前的中國,可以稱為「貴族社會」,統治社會的大都是世襲貴族,最起碼也是大富大貴之家。從宋代開始,因為印刷術的普及以及文官地位的提高,普通百姓也有機會成為知識分子,進入上層社會,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權力階層越來越平民化了。商業的普及,也讓下層百姓變得更加富裕,可以過上優雅、文明的生活,可以這麼說,和之前的王朝相比,宋朝是一個平民的幸福感更強的時代,這點在唐、宋的藝術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來。唐朝的人物畫裡貴族居多,宋代的人物畫就有相當多的作品是描寫勞動者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宋代百姓生活還有一大變化:人們的坐姿從跪坐變成了垂足坐。
  在原始時代,人類生活水準比較低,生活上是越省事越好,所以那個時候沒有家具,飯碗、水盆之類的用具就直接放在地上,人也直接坐在地上。地上潮溼、髒,就在身子下面墊上一塊席子,這就是「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除了節約家具,還減少了建築難度:人們都坐在地上,平時的活動高度就比坐在椅子上低,房子也就不需要蓋得特別高。在遠古時代,蓋房子太費力了,席地而坐的習慣給古代的建築師們減輕了不小的壓力。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家裡都沒有椅子,都是坐在地上的,這是一個道理。
  到了周代,貴族用得起家具了,但還是延續了席地而坐的習慣,還是坐在地上,所用的家具只是一些矮几,睡覺也睡在矮床上。
  席地而坐是有規矩的。在正式場合,比如會客的時候,應該採用「跪坐」的方式,也就是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上身直立。如果不這樣坐,會被認為非常失禮。跪坐具體的樣子,可以參考三國題材的影視劇和日本的古裝片。
  跪坐的時候,人的膝蓋是在身體前面的,所以有個成語叫「促膝談心」。「促」是靠近的意思,「促膝談心」的意思是說,兩個人跪坐說話的時候,膝蓋離得很近,說明這兩個人靠得非常近,說的都是一些私密的心裡話。
  席地而坐的時代,桌子也很矮,相當於現在的矮几,稱為「案」。有一個成語叫「舉案齊眉」,用來形容夫妻互敬互愛,這裡的「案」是食案,就是吃飯的時候用的小飯桌。在宋代之前,人們吃飯是分餐制,哪怕一大群人一起吃飯,大家也不公用一個桌子,而是每個人面前有一個小食案,上面放著自己的那份飯菜。因為採用的是分餐制,所以食案的體積不大,有點像現在的托盤,雙手就能捧起來。「舉案齊眉」說的是妻子給丈夫獻上食物時,雙手捧著食案舉到了眉毛那麼高的位置,表示恭敬。想像一下這個姿勢,只有在妻子和丈夫都跪坐的時候才比較合理。如果妻子採用的是站姿,舉案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就太考驗妻子的臂力和腕力了,手一抖就把一桌子菜扣到丈夫腦袋上了。
  在中原民眾席地而坐的同時,中國周邊的民族,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西邊的西域人民乃至歐洲人,大家早就習慣使用高足坐具—也就是椅子、凳子之類的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絲綢之路的興盛以及佛教的傳入,高足坐具開始進入上層社會。當然一開始這種習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式場合還不這麼坐。唐朝是過渡期,唐朝前期大家在正式場合還都是跪坐,到了晚唐的時候,正式場合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了。到了宋朝,椅子全面普及,全社會都用桌椅、板凳了。
  在講到趙匡胤削減宰相權力的時候,很多書都會提到這麼一件事:五代十國時,宰相在皇帝面前說話都是坐著的。有一次,趙匡胤趁著宰相站著說話的時候,叫人把宰相的椅子悄悄撤掉。宰相說完話回頭一看,唉呀媽呀,我的椅子呢?沒有辦法,只能站著。從此以後,宰相在皇帝面前就只能站著說話了。在〈清明上河圖〉裡,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北宋末年的街上到處都是凳子,人們都習慣高足坐具了。



  宋代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書當官,這和印刷術的普及有很大關係。
  印刷術的價值在於可以快速複製文字。在印刷術產生之前,人們要想複製文字,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有了印刷術,就可以快速複製一頁文字和圖畫:印刷工人把白紙放到印有油墨的雕版上,用力壓一遍,一張印刷品就製作好了。
  印刷術是人類文化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革命,意義僅次於造紙術。
  在講簡牘的時候我們說過,文字的製作和流通成本決定了培養知識分子的成本,決定了全國知識分子的數量,也就決定了古代政府的結構。
  紙張的發明降低了書籍的價格,書籍不再是貴族世代流傳的傳家寶,祖上並非是貴族的人家,只要家裡有錢,也能讀得起書。因此在東晉末年的時候,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才能逐漸登上政治舞臺,削弱門閥貴族的勢力,因此到了隋、唐的時候,國家才有條件開科舉,逐漸廢除了門閥政治。
  有了印刷術,書籍的成本又一次大規模下降了,不僅文字的複製速度大大提高,而且印刷工人根本用不著識字就能生產書籍。我們說過,在古代培養一個知識分子的成本很高,有了印刷術,書籍就從文人筆下的藝術品變成了民間作坊裡的普通商品。宋代出版業非常發達,書商僱幾個小夥計就能開版印書。到了宋代,普通人家也能購買得起書籍了,因此宋代的讀書人不僅出身於「寒門」,還可以出身於中低收入的家庭,甚至窮人家在一起湊一湊錢,也能供得起子弟讀書考試,也有機會當官翻身,這使得宋朝的官員更懂得民間疾苦,社會的流動性更好,也就更穩定。
  印刷術的繁榮還創造了新的字體。前面說過,隸書、楷書和行書都是為了書寫方便而誕生的,宋體字則是為了雕刻方便誕生的。宋代的印刷工匠一開始模仿當時名家的字體雕刻書版,後來到了明朝,工匠為了方便,逐漸誕生了專門用來印刷的字體。因為這種字體承襲自宋朝書籍,所以稱為「宋體字」—換句話說,「宋體字」其實是在明朝出現的。宋體字大量採用直角,是為了便於工人雕刻,筆劃橫平豎直,在印刷粗糙、油墨不足時也容易辨認。現在,宋體字在書籍和電子出版物中仍被廣泛使用。
  印刷術更大的貢獻是保存了很多珍貴的書籍。
  無論是簡牘、絹帛還是紙張,這些文字的載體都不容易保存,著火、受潮、蟲蛀都會輕易地摧毀它們。尤其是中國歷史實在是太長了,在漫長的時間裡有無數的刀兵火災,動不動就是一群人焚燒宮殿、焚燒藏書閣,又或者縱兵劫掠,每一次都是圖書的大災難。
  宋朝之前的書籍手抄的份數有限,能夠流傳到今天的真正原版書太少太少了,也就是古墓裡發現的幾片竹簡、一點點絹帛的碎片,我們之所以知道很多古書說的是什麼,全依賴宋朝人的印刷術。宋朝因為印刷術普及,印刷了很多前朝的古書,因為印刷份數很多,這些書籍才得以保存下來。有些宋朝文人的作品裡,引用了過去古書的隻言片語,學者們把這些隻言片語摘錄到一起,也可以大致猜測出該書的原貌。要是沒有宋代的印刷術,中國文化會有更多的遺失,會有更多的文字被訛傳我們卻不知道。



    引起革命的印刷術,是「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
  什麼是雕版印刷呢?就是說,想印一頁書,就把這頁書上所有的字和圖案都雕刻在一個印版上(一般是木板),然後拿去印刷。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就得雕刻多少個印版,這個印版也只能用來印刷這本書,如果說想印刷別的書,或者這本書要改動一些字句,那就得重新雕刻印版。
  什麼是活字印刷呢?就是雕版工人不是一頁一頁書地雕刻,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刻,每個字雕成一個小方塊。在印刷之前,多了一個「排版」的步驟,就是把一個一個的字塊按照書稿的順序放到一個印版裡,都放滿了,把這個印版固定好,就拿去印刷了。等印刷完這本書後,把印版拆開,拆下來的字塊又可以用來印刷新的書籍。顯然,活字印刷成本更低,因為字塊可以反復使用,而且錯了一兩個字還很容易修改。近現代我們使用的大部分印刷術都是活字印刷,在歐洲產生深遠影響,促成宗教改革和文化大發展的,也是活字印刷術。
  宋代以後,印刷出版已經變成了一種產業,在利潤的驅動下,商人們絞盡腦汁改進生產技術,降低印刷成本,有很多人研究活字印刷術。經過技術改良,之前木活字的技術問題都解決了,可是木活字相比雕版印刷還是不夠實用。因為活字的優點、特點是一個字塊能多次使用,可是木制的活字耐用性太差,用上一段時間就壞了,沒能發揮出活字印刷的優勢。耐用的是銅活字,但銅在中國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是用來製造貨幣的,因為產銅量滿足不了經濟的需求,宋朝還不得不發行紙幣「交子」。銅如此珍貴,怎麼可能用來印刷呢?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也有人用木活字、銅活字印刷過書籍,但都是局部的、一時的行為,真正大規模使用的都是木質的雕版印刷。
  所以給中國歷史帶來深遠影響的,是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銅活字在中國大量使用要到清朝末年了,用的還是從西方人的手裡學來的技術,這個技術,是一個叫作「古騰堡」的歐洲人發明的。
  說古騰堡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因為他克服了金屬活字印刷的各種技術細節,他使用螺旋式壓印器代替手工印刷,增加了印刷的效率,讓活字印刷真正實用,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中國人比西方人使用活字印刷的年代早多了,為什麼到了清末還要向西方人學習印刷技術呢?所學的,就是這些技術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