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的邏輯只是若p則q嗎?這只是狹義的邏輯,真正的邏輯應該包含演繹邏輯(若p則q)、語言邏輯(中文有很多語病謬誤)、科學邏輯(統計邏輯),這些可稱為廣義的邏輯。台灣社會充滿邏輯錯誤的言論,從媒體、政論節目到網路文章,比比皆是。幾乎所有的討論或爭論,大多靠直覺或話術,缺乏客觀數據及事實的佐證,社會充斥不合邏輯的言論,所以常聽到一堆無意義的口水戰。 社會上太多因邏輯太差引起許多的爭論,以及太多不合理的事情反覆地發生,作者認為應該要有一個類似托福的國家級邏輯檢定考,來改善我們的邏輯能力,並且各個職業應該要有不同的分數門檻,比如說法官就需要高的邏輯分數,才能作出合理、合邏輯的判決。 另外要學好邏輯,邏輯與統計應該從數學獨立出去,各自成一門課。因為在高中時邏輯及統計放在數學之中,會一併被連帶討厭,進而學不好。所以要從小地方的邏輯做起,才可以堆疊出邏輯的文化社會。
|
※書籍推薦人 胡忠信 政論評論家
李潮雄 知名大律師
|
※推薦文 培養公民人文主義 吳作樂教授是我非常佩服的專業人士,他不僅受到最優質的數學邏輯訓練,而且在太空專業有突出的成就,曾經擔任國家太空計畫的主持人。不僅如此,吳教授對音樂、藝術、人文也有所涉獵,與他為友,就瞭悟西方人所形容「文藝復興人」的意思,用東方人「博雅之士」來形容更加恰當。 我自己主修歷史,即使離開學院成為記者、廣播主持人,政論評論者,我仍然保持閱讀習慣,而且以精讀經典為「方法論訓練」。猶記剛進入大學歷史系,意圖建立一套「分析方法論」,於是從許冠三、梁啟超的「史學方法論」著手,乃至修習杜組運教授開授的「史學方法論」,我總覺得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在新聞界工作,我才掌握三要素:「博覽群書」、「廣結善緣」、「有志竟成」,有系統的閱讀人類文明經典,不斷的「轉益多師」向大師請教,每日保持學習的態度,尤其關注新知適的動向,久之就培養出一套「分析方法論」,而其要旨就是:沒有比閱讀經典是更好的人文素養訓練了。 思想史大師約翰•彌勒在「自由論」如此敘述:「即使你認為你絕對的對,也要允許反對的聲音存在,以此來檢驗你的觀念是否正確。人不能靠主觀經驗,也要靠思辯來檢驗。」除了閱讀之外,與別人討論也非常重要,尤其要養成傾聽的習慣,保持耐性抓住對方傳述的主題,機警地掌握「話中有話」的重點,從中都可以不斷學習新知,進而豐富自己的內涵。 吳作樂教授是數學系出身,受到非常嚴謹的理工科訓練,對論述的邏輯當然有一套精闢的見解,他將多年的工作、思考、心得按述成書,正是呼籲大家要有一套「公民人文主義」的思考方式。康德說教育有四個目的:一、學會遵守法律秩序。二、養成勤勞習慣。三、處理好人際關係。四、成為有品德的人。有一套嚴謹的邏輯論述能力,正是履行了康德式的訓練,成為一個有教養的文明公民,這也是使徒保羅所形容的「光明之子」、「天國子民」。 吳作樂教授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尤其對小提琴及西方作曲家的研究,也是我認識的朋友中一位奇葩。當大家拜讀這本大作之時,我希望大家也能學習吳作樂教授的「博雅」、「通儒」、「紳士」風範;真正的一流人才,是從邏輯、修辭出發,建立廣博的知識基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拜讀這本「台灣人一定要懂的邏輯」,不揣淺陋,抒發些許心得,作為代序。希望讀者從中抓住問題的本質,掌握話語權,成為高度素養的公民人文主義者、文藝復興人、博雅之士。
胡忠信 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電視評論者
|
吳作樂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學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理統計博士
經歷 公共電視董事 長榮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數位內容創作學程主任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國際宇宙航行學院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院士 宏遠育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 美國Bell Core公司信號處理部研發經理(District Manager) 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衛星通訊部門研究員
吳秉翰 學歷 輔仁大學應用數學學士
|
第一章 導論:什麼是邏輯 1.1 亂講話就是沒邏輯、不合理 1.2 邏輯的分類 1.3 理性不等於禮貌 1.4 邏輯與現代社會 第二章 語言邏輯(非形式邏輯) 2.1 語言邏輯與語言謬誤 2.2 省略前提的混亂性,擲笅的機率不是你想的那麼小 第三章 科學邏輯 3.1 科學邏輯 3.2 統計邏輯常犯的錯誤 3.3 念大學與不念大學的所得差異 3.4 女性希望另一半月薪要7萬以上,合理卻不符現狀 3.5 台灣的核電很多邏輯錯誤 第四章 生活上的不合理問題 4.1 社會類 4.1.1 法律與民主完全是兩回事 4.1.2 先準備罰款來做壞事 4.1.3 桂格的年年春農藥殘留 4.1.4 不合理的油價 4.1.5 夏季限電 4.1.6 夜間收費與堵車 4.1.7 答非所問、問錯對象(所託非人),張冠李戴 4.1.8 不合理的誘導問答 4.1.9 錯誤的對比 4.1.10 各執己見 4.1.11 不合理的公投法 4.1.12 歐美的政治,不檢討私人領域,相對台灣理性 4.2 思維類 4.2.1 不是故意的、都已經說對不起了 4.2.2 討論事情的錯誤,何時只看結果?何時要看原因? 4.2.3 都是別人的錯 4.2.4 恐嚇與搞錯重點的邏輯 4.2.5 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自相矛盾的邏輯 4.2.6 不能複製或學習的行為模式,是不合理也是無效的建議 4.2.7 不舒服的問題,同一結果的多個選項 4.2.8 不合理的遞移關係、錯誤串聯 4.2.9 說的到、做不到 4.2.10 要命的「差不多、一概而論」邏輯觀 4.2.11 處理事情要追源頭 4.3 數學類 4.3.1 統計與邏輯,應該從數學獨立出去 4.3.2 數學歸納法應該改名為數學演繹法 4.3.3 直覺判斷常常會出錯 4.3.4 學習數學的幾何證明,無法更全面的學習若p則q的邏輯 4.3.5 沒邏輯的語句 第五章 集合問題 5.1 認識集合與敘述 5.2 且與或的誤用,禽流感H5N2事件 5.3 善意的謊言也是謊言,白馬非馬 5.4 換了位置就換腦袋與雙重標準 第六章 若p則q(形式邏輯) 6.1 演繹邏輯 6.2 三段式論證邏輯錯誤:發燒不吃藥,腦袋會燒壞? 6.3 轉型正義與GDP的關係,是因果性還是順序性 6.4 用演繹邏輯討論理性與禮貌 6.5 台灣人愛說謊? 6.6 付出一定要有收穫 6.7 廢除死刑與犯罪率之間的關聯性 第七章 結論 7.1 深入探討各領域的邏輯 7.2 台灣與西方的邏輯差異(台灣每人都需要國家級邏輯檢定) 7.3 數學、邏輯與工作的關係 7.4 芬蘭如何培養理性邏輯 7.5 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