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文學的閱讀之旅:細讀紐伯瑞大獎小說
作  者╱
張子樟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博雅文庫
出版日期╱
2014/09/01   (1版 1刷)
  
目前無庫存
email:
I  S  B  N ╱
978-957-11-7735-9
書  號╱
RA27
頁  數╱
384
開  數╱
25K
定  價╱
390 (特價 308)


張子樟
澎湖人,先後讀過臺灣師大、政大、文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Madison校區),曾任花蓮英語系系主任、台東大學兒文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現任臺北教大語創系、台東大學兒文所兼任教授。目前工作重心為譯書、編書與推廣閱讀。
多年來潛心與於青少年文學研究、教學、評論、翻譯、編選等工作。作品曾獲國家文藝獎文藝批評獎、《聯合報》小說獎等;著有《人性與「抗議文學」》、《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另著有少兒文學評論專著《少年小說大家讀》、《說書人的異想世界》、《紐伯瑞少年小說的閱讀》等十二本;編寫《英文名句欣賞》二冊;譯有《尼可萊的三個問題》、《閃亮閃亮》、《夏天的故事》、《高飛》、《瑪蒂達》、《月夜仙蹤》、《繁星之河》等十七本書。另編有《諾貝爾大師短篇小說選》、《世界文學大師短篇小說選:亞洲、美洲篇》、《世界文學大師短篇小說選:歐洲篇》、《俄羅斯鼠尾草》、《沖天炮VS.彈子王》、《文學大師短篇名作選》、《臺灣短篇少年小說選》二冊、《諾貝爾大師散文選》、《世界文學大師散文選》等十四本青少年文學選集。目前續編《輕嘗名著的滋味》二冊。

01 圖與文
一、閱讀的變遷
 (一) 狹義與廣義的閱讀
 (二) 圖像與文字孰重孰輕──中文文本繪本化的回顧
 (三) 圖像與文字──繪本教學功能的省思
 (四) 作者、文本與讀者──從少年小說談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行為
二、閱讀的空間
 (一) 異國情調與本土風味──冒險文學的點點滴滴
 (二) 出神入化的幻想世界──認識奇幻文學
 (三) 擺盪於現實與幻想之間──十二到十五歲青少年適讀的好書
 (四) 閱讀的架橋──談少年小說與經典作品的結合教學
三、兒童兒童
 (一) 兒童歷史的研究
 (二) 名著中的兒童

02 大獎小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紐伯瑞獎的由來
 (一) 誰是紐伯瑞
 (二) 紐伯瑞獎的創立與其規章
 (三) 獎項的多元性
二、關於紐伯瑞獎作品的種種
 (一) 啟蒙與成長
 (二) 訴求對象的設定
 (三) 角色性別的變化
 (四) 多元文化的闡揚
 (五) 現在、過去與未來
 (六) 誰來說故事
 (七) 何處是兒家
三、如何寫實
 (一) 海上的凝視
 (二) 大屠殺的故事
 (三) 族群悲歌
 (四) 霸凌世界的縮影
 (五) 生命中的痛
 (六) 姊妹情結
 (七) 冒險故事
 (八) 苦兒尋親記
四、如何幻想
 (一) 少年小說童話化
 (二) 未來科技的震憾──複製人
 (三) 烏托邦的黑暗底層
 (四) 怪 誕
 (五) 魔幻寫實
 (六) 民間傳說
五、閱讀後的反思
 (一) 幾個問題
  1. 故事類型的欠缺
  2. 媒介的結合
  3. 技巧的演示
 (二)「家」與「愛」的嚮往

03 少兒小說閱讀心得的分享
  1. 生命樂章的微光──《閃亮,閃亮》
  2. 尋找「神奇力量」──《樂琦的神奇力量》
  3. 天堂傳奇──《幸運小銅板》
  4. 家的召喚與嚮往──《海蒂的天空》
  5. 外現與內鑠──《少女蘇菲的航海故事》
  6. 大時代的小故事──《星期三戰爭》
  7. 清新淡雅的溫馨小品──《費茂大街26號》
  8. 海上女兒──《一名女水手的自白》
  9. 面對真「相」──《一個愛的故事》
  10. 親密的戰爭──《屋頂上的小孩》
  11. 偏私與歧視──《黑色棉花田》
  12. 特立不群──《我那特異的奶奶》
  13. 親情與大地的呼喚──《風兒不要來》
  14. 尋母記──《印地安人的麂皮靴》
  15. 歷史傷口──《樓上的房間》
  16. 失敗的父親──《陌生爸爸》
  17. 飛龍在天──《龍翼》
  18. 悲喜交加的啟蒙儀式──《亞當舅舅》
  19. 解構「魯賓遜神話」──《海狸的記號》
  20. 人格能擔保什麼──《出事的那一天》
  21. 關入籠內或放生野外?──《淘氣小浣熊》
  22. 風格的變遷與主題的再現──《超越時空找到我》
  23. 歧視與欺辱──《再見木瓜樹》
  24. 「造神」運動的反思──《打斷史達林的鼻子》
  25. 荒野的呼喚──《辛可提島的迷霧》
  26. 人鴿之間──《花頸鴿》
  27. 特殊的時空   特殊的議題──《小鳥凱瑟琳》
  28. 小鎮風波──簡介《瘋婆子》
  29. 小鎮之夏──《曼菲鎮的月光》
  30. 追尋親情的烏托邦──《記憶傳承人》四部曲
  31. 再造夢幻童話國度──《神偷》
  32. 探索人生三人行──《齒輪之心》
  33. 生命之歌──《狒狒王》
  34. 遠古的呼喚──《鯨騎士》
  35. 小蝦米VS.大鯨魚──《布利巴夏:吉普賽之王》
  36. 奇幻構築的真實世界──《魔術師的大象》
  37. 怪誕駭人與誇張幽默──《瑪蒂達》
  38. 好書好在哪裡?──《玩具歷險記》
  39. 眾聲喧嘩──《海島人的贖金》
  40. 廣義的「看」與「被看」──《誰偷了維梅爾》
  41. 圖文並用的說書人──《奇光下的祕密》
  42. 在不同空間探索的女孩──《向光前行》
  43. 溫馨、清新與幽默──《夏天的故事》
  44. 作者如何召喚讀者──《基夫大戰鬥牛犬》
  45. 「時間之舞」舞出的心聲──《看不見的訪客》
  46. 想像力的極致──《火車頭大旅行》
  47. 沉淪者的告白──問題少年小說《嗑藥》

04 附 錄
一、少兒小說如何提問示範
 (一)如何設計「提問」
 (二)提問示範
  1. 《記憶傳承人》
  2. 《小殺手》
  3. 《海狸的記號》
  4. 《一名女水手的自白》
  5. 《洞》
  6. 《蠍子之家》
二、紐伯瑞獎得獎作品中譯本出版現況(含簡體字版)

50則非知不可
的書法欣賞概念
茶之書
劇本筆記:讀劇
必修的22堂課
52則非知不可
的舞蹈欣賞概念
負建築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日本近代建築




廣義的「看」與「被看」──《誰偷了維梅爾》

在圖像掛帥的現代社會裡,「閱讀」的本質已經起了重大的變化。傳統的印刷媒體閱讀不足以應付現實的需要,因為書本、報章雜誌的閱讀範圍太過於狹隘。當今廣義的閱讀是透過各類資訊媒介才能達成的。因此,廣義的「閱讀」應該是透過電子媒體和印刷媒體,並善用五官,去接觸外在景物與內心世界傳達的訊息。音樂欣賞、舞蹈表演、名畫觀賞、甚至於旅遊參觀,「看」與「被看」之間,構成一個緊密的閱讀網。《誰偷了維梅爾》(Chasing Vermeer)的閱讀過程讓讀者大開「眼」界。當然,這兒的「眼」是廣義的,它所觀看的世界是電子和印刷媒體所塑造的,遠遠擺脫了傳統的狹窄空間。
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神秘冒險小說不少,但涉及名畫家與名畫的卻不多。《誰偷了維梅爾》立刻會讓熟讀少年小說的讀者想起柯尼斯柏格(E. L. Konigsburg)的《天使雕像》(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兩本書都以著名的藝術展覽館為背景。《天使雕像》的逃家姐弟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寄宿一個多星期,而《誰偷了維梅爾》的佩卓和柯德(也是一男一女)由於上課的需要,經常在芝加哥美術館進進出出。比較起來,逃家的克勞蒂雅和傑米在有限的空間找出雕塑者,比佩卓和柯德在廣大的芝加哥大學校園裡找出被竊的名畫簡單多了。好玩的是,芭瑟爾•福蘭克威爾夫人扮演的智慧老人在《誰偷了維梅爾》中變成了怪癖的露易絲•夏波夫人。當然,胡西老師也適時拉了佩卓和柯德一把。
佩卓和柯德是十一歲的小六學生。在胡西老師堅守杜威理念(讓學生動手做,可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思考)下,佩卓和柯德捲入一場破解符碼的遊戲。他們不時進出美術館,閱讀名畫的同時,經常浮現在柯德腦中的是畢卡索的名言: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佩卓的感覺是:欣賞藝術品就像探險一般,能讓熟悉的事物帶有神秘的味道。在胡西老師放任式的調教下,佩卓和柯德懂得動腦筋,勤做頭腦體操,使得學習變成一種冒險。初次登場的作者布露•巴力艾特(Blue Balliett)成就不凡,一出手便能充分掌握適合青少年閱讀作品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早慧的佩卓和柯德在胡西老師的薰陶下,克服了青春期的笨拙,友情之花盛開,結合兩人的智慧,終於救出名畫,讓小偷無所遁形。
全書到處都是待解的謎、密碼、字母、數字,再加上十二片五連塊的運用,使得這趟節拍緊湊又具少許危險的驚險之旅充滿了趣味性。初次執筆撰寫少年小說的作者特別選擇了兩位非白人英雄作為書中主角(佩卓和柯德都是混血兒),這種勇氣,令人贊嘆,因為我們早已習慣媒體凸顯白人優秀的刻板印象。故事情節的安排也十分合理,如果首次的地下室探險之旅就能找到名畫「寫信的女人」,本書的可讀性可能就不存在了,「十二」的巧合也更不具說服性了。因為「存疑」而「好奇」,接著又認真尋找「真相」,字詞遊戲在這本書裡完全發揮了趣味作用。作者企圖鼓勵讀者去了解人世間有許多我們無法了解的和生命有關的事和經驗。虛假與真實也不容易分辨。她藉夏波太太和胡西老師的言談,傳達了孩子學習過程中真正探索和真正思考的重要。這一點便足以使我們長久處於制式化教學的學童不勝羨慕。
或許我們可以把這本書視之為適合青少年閱讀的《達文西密碼》,但書中的學識和研究的討論似乎比《達文西密碼》更為精確些。有趣的是,這本書不僅適合青少年閱讀,也會讓成人愛不釋手。書中的線索常讓大小讀者苦思不已。等找到答案,再與網路上出版商提供的答案對照,又會發現解決方式不只一種。作者利用無數的「巧合」來編織書中深具挑戰性的情節。這些情節強迫所有愛讀冒險故事的讀者善用智慧、勤動腦筋。這一點也成為本書的另一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