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讓你小病變大病
作  者╱
許詠昌著
出版社別╱
書泉
書  系╱
康健生活系列
出版日期╱
2012/08/01   (1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121-758-1
書  號╱
3Q19
頁  數╱
224
開  數╱
25K
定  價╱
230 (特價 182)


你知道 咖啡、辛辣、厚重保暖的衣物 都會讓你暑氣上身嗎?
你知道 落枕、嘔吐、腸胃脹氣 都有可能是中暑的症狀嗎?
人人都會刮痧療法正是驅除暑熱的最佳辦法!

*氣溫年年高攀,中暑機率破表,最迫切的就是學習如何自行袪熱。
*本書告訴你,許多西醫查不出、X光照不出的問題,其實都是暑熱在作怪!
關於中暑,或許每個人都曾親身經歷過,或許你我都對消暑有自成一套的祕方,或許我們都太小看了中暑……。
暑熱,總是悄悄來到,安靜又迅速地。它會先入侵我們的腦部,再慢慢、慢慢地向下延伸,讓你渾身難受卻找不出病因 !
本書結合西醫、中醫與民俗療法的觀點來解剖中暑,以現代科學的角度解釋引發中暑的原因,以中醫的角度詮釋為何我們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以民俗療法的臨床經驗,精確地指出當我們在不同程度的中暑階段,會有什麼樣的不適感。最後更示範了整套刮痧手法,一起跟著做,達到自我保養的效果……。

許詠昌
淡江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組畢業,接受三代家學淵源民俗療法傳承,從事診所工作十數年。擅於應用醫學知識,以「現代科學學理」剖析傳統民俗療法,賦予民俗療法新生命。

自序
前言
中暑的原理及成因
 01中暑的原理
 02中暑的形成途徑及條件
中暑的症狀表現
 03中暑對「顱腔」的影響
 04中暑對「胸腔」的影響
 05中暑對「腹腔」的影響
 06中暑的其他症狀
痧疹原理與刮痧應用
 07對「痧疹」的探討
 08對「刮痧療效」的探討
 09刮痧器具與刮痧技巧
 10如何由痧疹判病、診斷?
 11對「暈刮」的探討
 12刮痧療法的非適應症
 13特別疼痛與不易出痧
刮痧的實際操作
 14總手法
 15「頭重、頭頂脹痛、昏沉、精神不濟」的刮痧手法
 16「眼睛疲勞,視力模糊、易生血絲,眼部周圍易癢出淚,偏頭痛」的刮痧手法
 17「淺眠、多夢、睡眠障礙」的刮痧手法
 18「頭暈、耳鳴」的刮痧手法
 19「肩膀僵硬」的刮痧手法
 20「暑症落枕」的刮痧手法
 21「胸悶」的刮痧手法
 22「心臟諸症」的刮法
 23「暑熱引起情緒高漲」的刮痧手法
 24「中暑腹脹、食慾不振」的刮痧手法
 25「有嘔吐前兆」的刮痧手法
 26「腹脹型頭痛」的刮痧手法
 27「中暑腹瀉與抽筋」的刮痧手法
 28「熱感冒」的刮痧手法
 29「感冒日久不癒」的刮痧手法
 30「肢體脹氣」的刮痧手法
 31「中暑日久」的刮痧手法
 32「男女老幼」刮痧手法

排酸療法DIY
:找回你的自癒

你不可不知的另
類健康法
專門寫給腎臟病
患者的食品成分
速查典
眼睛瑜珈(精)
完全圖解失智症
最新法國葡萄酒
全書




01中暑的原理— 「中暑」就是「缺氧」,就是「體內的熱量無法散去」所衍生的疾病!

  以下我所要描述的原理,都儘量避免用到「木、火、土、金、水」等字眼,以免走上回頭路,又為了讓西方醫學能清楚的認識中暑的原理和療法,在此我一律使用「西方生理學」的角度來作出解釋,以免再次遭到詬病。
  那麼現在正式進入主題,到底什麼是中暑?其原理為何?
  一言以蔽之,「中暑」=「缺氧症」。
  早年,我在研究中暑的原理時,我一直都沒有什麼頭緒,在坊間及任何教科書中也沒有提及中暑的相關原理,直到有一天,我在研讀西方生理學時,其中有談到「缺氧」的症狀,雖然它不是在講「中暑」的原理,但是它的描述,著實讓我一 驚,只看到書上寫著「缺氧的症狀會有昏迷、痙攣、噁心、嘔吐、精神不濟、暈眩、血壓上升,嚴重的會有休克的現象……。」這個症狀描述不就是我時常跟病人提及的諸般中暑症狀表現嗎?難道「中暑」的真相即是「缺氧」?自此之後,我就開始倚著這塊重要的拼圖,繼續潛心地摸索下去。
  在生理學上有記載,當體內的「溫度上昇」時,「氧合比率」會隨著下降,也就是說血液中的「紅血球」與「氧氣」的結合度會隨著體溫的上升而下降,血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就會跟著上升,如此一來血液的PH值下降,也就會開始讓血變得「更酸」,如此便會引發各類缺氧的「酸中毒」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中暑」。(以上省去了複雜的學理基礎描述,有興趣者,請自行查閱生理學的相關內容。)
  故以此來看,「中暑」就是「體內的熱量無法散去」所衍生的一種疾病!所以簡單來講,若人體內部的熱量因某種因素,導致一直無法散去而開始不斷累積時,最後就一定會造成「血氧不足」的「缺氧」現象。

熱從何來?

  要讓體內的溫度過高,造成「氧合比率」下降的缺氧現象,其關鍵就是要討論「熱能」這個東西。依據能量不滅定律,「熱能」並不會無中生有,必是由某因某處而來。

外部環境的溫度

  若環境的溫度「適中」,我們的體表會經由「輻射」與「對流」來散熱,簡言之,「輻射」就是熱量以紅外線的方式往外散出,而「對流」就是利用空氣當成介質,讓較低的環境溫度與較高的體溫來做一個交換,如此便能自然降溫,以達到人體最適當的溫度。所以環境的溫度略低於人體溫度是最適中的,因為此時我們人體的溫度高於外在環境的溫度,所有散熱的條件對我們有益,故我們會覺得涼爽。
  當然若環境溫度「過低」,我們就會利用衣物來覆蓋體表,以減少輻射與對流的程度以保溫。但若是「環境的溫度」高於「人體的體溫」時,周遭環境的高溫也一樣會利用傳導、輻射、對流的方式來對人體「加溫」,雖然此時「人體」也同樣在對外在環境散熱,但條件依然是不利的。故人體就會藉著「排汗機制」來主動帶走熱量!
  如果氣候環境的高溫持續對人體加熱,但是又因為「某種因素」,使得人體對環境的散熱系統(輻射、傳導、對流、排汗散熱)功率低於環境對人體的增溫時,人體就會持續累積熱能於體表,直至超過人體的可控制閾值而導致中暑了!

內在食物的代謝熱

  人體的細胞會利用食物所轉換而得的能量來做功,以行使其各臟器應有的功能,如此才能維持人類生命的延續。細胞執行其功能時,並無法把食物的養份完全轉換成功率,有很大的一部分轉成「熱能」,也就是「代謝熱」,這些由組織器官所產生的代謝熱,會經由「血液的循環系統」,由體內往外流動。
  那為什麼「熱量」是由內往外流動呢?因為從食物進到胃部開始,就會開始產生化學變化而生熱,當食物被胃酸分解時,食物的分子鍵因此被打斷而放出了「鍵能」,以形成水和二氧化碳,這就是一種放熱的化學形態。所以熱量的產生,大多是由內部開始,每當食物入口,不一會兒就會開始感覺到有一股熱氣從胃中緩緩生出,尤其是久未進食的時候感覺最為明顯。當這些代謝的「熱量」被血液循環帶到體表時,就可以用以溫煦體表,有溫熱及禦寒的作用,但要記住的是,我們人類是
屬於「恆溫動物」!所以不斷累積熱量也是不行的!故我們多餘的熱量,必需經由體表,來對環境進行散熱以降溫。但是,如果又有「某種因素」,導致這些「代謝熱」無法有效散出體外時,「缺氧」與「中暑」的條件也就形成了!所以內部的代謝熱「散失不良」,也是會令人中暑的,不是只有外部環境的高溫因素才會導致中暑。至於何種原因會造成人體散熱管道失效?在之後將會有詳細的討論。

刺激物對人體的加溫作用

  除了氣候的高溫,與食物的自然代謝熱之外,還有一種東西能對人體產生「增溫」的作用,那就是「激素」或是「刺激物」。不論是辛辣的食品、揮發度高的物質、或是內分泌類的「激素」,都屬於能夠對人體產生高熱的東西。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已經很容易去接觸到這些高代謝熱的食品,比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燒油雞、桂圓茶、麻辣鍋、藥燉食品、酒、高濃度咖啡、油炸食品、焗烤類食物等,都是能在瞬間產生高熱量的食物。或是現代人在受到精神壓力之下,也會刺激體內的腺體來分泌一些激素,以應付生活上的種種挑戰,不過這些激素在人體長期的分泌下,最終也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危害,過度的代謝也是其中一種。不過,若是一個人的「散熱管道」依然正常而活躍,那麼這些高代謝熱對這個人的危害就暫且沒有影響,直到有一天他喪失了這個優勢為止。

體表的正常散熱構造

  現在,我們就更進一步來仔細觀察體表組織的散熱構造,這個部分尤其要特別弄清楚,因為之後有很多的概念,都是和這個原理相關的。我們常聽人家說:「體脂肪多的人,比較不怕冷。」的確,經過科學實驗的研究結果,皮下組織的「脂肪」,其「導熱值」只有其他組織的三分之一,所以皮下的脂肪組織,可謂是極佳的絕熱體,那麼我們人體如何利用這層皮下脂肪來做熱量的調節和控制呢?
  我覺得,人體之巧妙之處,就在於它的設計上,我們的體表血管的構造,會由內而外,穿過皮下的脂肪組織,分布在皮膚的乳突部分,也就是在於體脂肪的上層,形成一連串的「血管叢」,這些「血管叢」的流速變化可以很大,它可以從零至佔心輸出量的30%以上,依實驗報告指出,在短時間內把身體內部這麼大量的血與熱,帶到體表皮膚與周遭環境做輻射、傳導或對流的作用時,它的熱傳導速度可以增加八倍之多,這其實是相當驚人的!若是遇到我們人體「感覺到熱」的狀態時,我們的血管會:
1. 自動擴張,使得更接近體表。
2. 流經這些脂肪外靜脈叢的血液量及其流速,都會大幅上昇,以達到散熱的目的。

  反之,若是身體「感覺到冷」時,血管就會開始收縮,以離開體表,血液也因為血管收縮的關係,而收於脂肪層之下,以減少熱量的散失。但是我要強調,這是在「正常」狀態下的人體機制表現。所以說,若是無法順利執行這個「溫度調節」的散熱功能時,此時就會造成「中暑」了。所以,若以一個簡單的「中暑流程」來表示,就是:
  「高溫→散熱功能失效→缺氧中暑。」
  下一篇我將由這個簡單的流程來說明幾種常見的中暑種類

02中暑的形成途徑及條件—小心!冬天也會讓你中暑。
  
  中暑的五大類在中醫的內容裡,中暑基本上分為「陽暑」、「陰暑」、「濕溫」、「冬溫」和「志極化火」五大項。這五種缺氧症的「熱量來源」及「致病途徑」均不相同,但結果卻是大同小異的,都是以「缺氧」來做結尾。
  在這裡先稍微簡略地介紹一下:
1.陽暑:「陽暑」的熱源是來自外界,也就是「環境的高溫」不斷對人體體表加熱,而其對人體的加熱速度,大於人體對環境的散熱速度,使得外界的熱能累積於人的體表,最後造成肌肉層的發炎,故用藥方向大多是針對「肌肉層」的消炎散熱為主。
2.陰暑:「陰暑」的熱源,亦是來自外在環境的高溫,只是因為人體的正常散熱機制被生冷的飲食所阻斷,導致散熱功能的喪失,用藥方向就不以「消炎散熱」為主,而是以「重啟」散熱管道,以自發性的散熱為其主軸。
3.溫濕:還有一種是因「空氣溼度」所導致的「濕溫」一症,這是由於空氣比例中的「氧分壓不足」所引發的缺氧症,用藥方向是以揮發藥來調整胸腹腔之間過多的水蒸氣比例,以回復正常的氧分壓,不過如何用藥並非此處之最重點,讀者自行酙酌參考即可。
4.冬溫:「冬溫」之症,其熱量的來源較雜,由於這是時值冬天所發生的「缺氧症」,所以熱量的提供絕非來自於「外在環境」!反之,「冬溫」的熱量來源一律是由身體的內部所衍生出的熱量,或為高營養的補品,或是高刺激的食材,如酒類、辛辣之物或補品,再加上現代人標準的厚脂肪和防寒大衣,散熱的管道就由此被阻隔了,「冬溫」也就正式形成。
5.志極化火:情緒會影響生理狀況,這是無庸置疑的,過度的情緒會刺激分泌過度的「賀爾蒙」激素,比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都會加速細胞的代謝而大量產生熱量,故古言:「志極化火」,即是此意,尤其現代人普遍壓力較大,有這類情形的人愈來愈多,因此由情緒所引發的熱證比例,也已有逐年增加的現象。
何謂「陽暑」?
  「陽暑」其實就是我們印象中最典型的「中暑」。也就是單純的「太陽太大」,以致於把人給晒暈、晒昏了。
  如前所言,「陽暑」的致熱來源,是由外界環境的高溫而來。比如夏天的陽光較強,紫外線持續對人體加溫,我們的「排汗機制」來不及散熱,就會「中暑」了!其實「陽暑」在中醫裡的辨證之中是較為明顯和簡單的,患者大多都是處在烈日下工作的勞工朋友們,像是建築工人、市場的菜販、外務員以及軍人等,都很容易得到所謂的「陽暑」之症。所以每年夏季,只要是那幾天特別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就會想到幾個在市場工作的常客,心想:「完了,他們差不多要來報到了!」果不其然,之後沒多久他們就真的陸陸續續出現了!
  當人體的散熱功能不及環境對體表的熱量累積時,人體的肌表會開始因過熱而虛耗,皮層結構變得鬆散甚至有發炎的現象產生,其症狀表現是「大熱、大渴、大汗出、脈洪大」,這種現象在中醫裡就稱之為「白虎症」,而處方當然就是以著名的「白虎湯」來調解了。此方是針對「肌表」作用,且有「散熱消炎」的藥方,而這個方子的目的就是以「消炎」為主軸來制定的。
  要注意的一點是,其實得到「陽暑」的人,他的「排汗機能」初期是正常的!只是因為「環境的因素」導致體內高熱而變得缺氧罷了,所以是非戰之罪,並不是他原本的排汗機制出了問題,和以下的陰暑是有所區別的!
但是,大量的出汗會讓身體的電解質流失過多,高熱的持續加溫也會讓肌肉鬆弛虛耗,就好像溫泉泡太久的效果一樣,這時候人體就會開始覺得虛弱。所以若得到「陽暑」的時間過久,就會有一種「虛脫」的症狀出現。故在中醫的醫案之中,也才會有「白虎加人參湯」的藥方出現。
  若以中暑流程「高溫→散熱功能失效→缺氧中暑」來看,「陽暑」的致病原因幾乎完全是來自於強大的高溫因素,以致於散熱機制來不及散熱,最後逐漸失去功能而中暑,所以說陽暑是最易辨認的一種暑症。

何謂「陰暑」?

  在早期的記憶中,有一次到親戚家去玩,當時正值夏天,天氣十分炎熱,我的堂哥從學校的球場剛打完球回來,看他一副氣喘吁吁、滿頭大汗的樣子,只見他二話不說,馬上衝到冰箱拿了一瓶冰茶,咕嚕咕嚕一口氣就喝掉了半瓶,這個舉動剛好被嬸嬸給瞧見,頓時就把堂哥數落了一翻,害我在一旁覺得十分尷尬。記得內容大致是說:「老一輩有交代,當我們身體正熱時,喝冰的東西很容易會去『煞到』,這樣對身體很不好……」之類的話,這一幕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只是之前覺得很難理解,也很替堂哥抱不平,因為若以我們簡單的直覺來講,人體覺得很熱時,如果能用冷水來降溫,不是既舒服又覺得爽快嗎,故何樂而不為呢?但事實上這樣真的好嗎?是正確的嗎?

「冰品」很正常?

  這個問題很耐人尋味,我們往往對早已存在的事物不太容易持有懷疑的態度。我相信上天是有好生之德的,對人體有害的東西或是物質,是不會大量分布在人類的生長環境中,以戕害人類的健康。不過,雖然大自然不會這樣做,但是人類自己卻會。
「冰」這種物質對於人類而言,照道理說,正該是不容易取得的東西。因為它對人體的健康,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好處,但是由於人類的科技太過於發達和普及化,使得現在「冰品」已經變得垂手可得,不管是便利商店或冷飲站皆到處可見,以致於人們對這一種看似「正常」的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了,但是這很正常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依我們的治療經驗而言,因為過食冷物而引發「陰暑」的病例是非常多的,多到難以想像,甚至幾乎已經變成不被懷疑過的慣性死角。
而這個因素是造成夏天「中暑」的最大宗,尤其對年輕的學生和上班族而言。

陰暑的致病原理

  夏天喝冰水或過食冷物,何以會「中暑」?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
之前有提到過「體表散熱構造」的觀念,現在馬上就要用上了。在我們的體內外,都有一種叫做「溫度接受器」的神經組織,它是用以偵查溫度所用,一旦神經訊號得到的指令是「感覺冷」時,身體馬上就會自動收縮血管以避免熱量散失,這其實就是一種「神經反射」現象,所以這種現象,是不須經過思考就會自動反應完成的,但是麻煩就在這裡!
  我收集很多病人得到「陰暑」的原因,在歸納後發現,其實都是出自於同一個原理。就是在體溫很高的狀況下,人體正處在「正常散熱」的期間,因為瞬間接觸到極低溫的空氣、飲品,導致感覺神經「冷覺反射」,使得血管收縮於體脂肪層內部而開始「保溫」。但事實上,當下此人的「整體溫度」,依然是極高的!「體表散熱」的途徑硬生生地被收回,如此高熱就囤留於體內,造成了「血氧量」下降,進而形成「缺氧症」的現象!
  舉例而言,有的患者是在外面跑業務的,經過沿路烈日的曝晒之後,正在發熱的身體馬上進入客戶的辦公室,而一般辦公室內的冷氣都至少與外面差個十度以上,這種瞬間的「感覺冷」,就會容易讓人引發「陰暑」!
  又有的人,比如學生,在操場上打完球後,總是一起去買個「冷飲」,給它喝個瞬間清涼,但是往往有人在喝完之後,臉色就變藍了,要不然就是變綠了(這和體質有關,與黨派無關!),所以老一輩的人都時常告誡年輕人,夏天從外面進門,不要馬上就「灌冰的」,不然會去「煞到」!不過由於老一輩的也不知道原因,所以被年輕一輩的反問為什麼時,總是不耐煩地回說:「你阿嬤交代的啦!我怎麼會知道!」就這樣推給死人,不過這種毫無道理的告誡,年輕人是不會聽的,至少當年的我就不會。
  在我的經驗之中,有的中暑病人是因為夏天時趁工作之餘,午休回家去沖個冷水澡所導致,原理也是同上。而我小時候也有一次經驗,是在一個炎熱的下午,我把背靠在一堵大理石牆上,初時的確是很清涼沒錯,但之後沒多久,我開始覺得有惡寒的現象,呼吸也開始不順了,之後成天變得昏昏沉沉,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現在看來,當時就是患了所謂的「陰暑症」無疑!
  所以,若以中暑流程「高溫→散熱功能失效→缺氧中暑」來看,原因大多是屬於前兩者,而第二項更是最主要因素,因為當時雖然環境溫度很高,但散熱的功能依然足以應付,只是因為突然接觸到低溫的東西才讓人體的散熱功能喪失,以致於中暑,所以陰暑嚴格講來,是屬於一種「流程二」的中暑症。

治療陰暑的使用藥物
  
  「陰暑」的最大關鍵點是在於「無法排汗」來散熱,因為人體既然已經「誤認為」當時的身體是處於「低溫」狀態,而收縮血管以保溫時,當然就不會反向啟動「排汗機制」來散熱了!一般民間會喝一種叫做「濟眾水」的藥水來治療陰暑,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據我所知,「濟眾水」是一種揮發性的藥水(含有辣椒),它具有增溫發汗的功能,雖然揮發性的東西,也會同時增加代謝熱的產值,但是以整體而言,它的「發汗散熱」功率遠大於增溫的反效果,所以「濟眾水」能夠使身體重新「覺得熱」而回復發汗排熱的功能以散熱。
  但是這只限於陰暑之症可用,若是陽暑,它已經有「大汗出」的現象了,若是再予以刺激發汗,不但是無效,還是不對證的,而且還會徒增代謝熱的生成,所以「陽暑」要以具有「消炎、退熱」功能的白虎湯來因應才是。但畢竟一般民眾並非專科醫生,並不能很簡單地去分辨「陽暑」或「陰暑」,甚至是之後所謂的「濕溫」之症,所以更不要說是去對症下藥了,不過還好的是,若是懂得「刮痧手法」,就可以完全不必理會到底我們得到的是「陽暑」、「陰暑」還是「濕溫」之症?而用藥又是如何了?

「濕溫」之症

「濕溫」的外部致病因素

  依我的觀察和生理學上的記載,若一個人有適當補充水分,再加上四周的空氣是乾燥且保持流通時,當時就算太陽很大,也不易中暑。但是最麻煩的就是遇上夏天的「溼氣」!當周遭空氣中的溼度上升時,人體就會變得比較耐不住高溫而中暑,這是一種很常見到的病例。
  原理:依「導熱性」而言,「固體」大於「液體」,「液體」又大於「氣體」,當空氣乾燥時,人體可以利用汗水來吸收體熱(液體),然後快速地把體熱蒸散到空氣(氣體)中,以帶走熱量,這是在乾燥空氣中散熱的極大優勢。但是,當空氣中的溼度上升時,汗水快速逸散於空氣中的優勢,就會隨之消失!而且高溫的環境同時又會藉由「溼氣」的較高導熱性,來對人體加熱,然後就會很容易中暑!所以在夏天裡,最怕遇到悶熱的天氣,因為只要是遇到這種節令時,很明顯地,中暑的患者數量就會馬上飆升,因此這種氣候常讓我們應付暴增的病患應付到有些措手不及。
  很多國外的朋友到了臺灣,尤其北部偏溼之處,很容易有中暑現象,但他們在國外的室外溫度,事實上也是很高的,但是「中暑」的現象卻不是那麼多見。就以臺灣本島而言,南部和北部就已經有明顯的差別了,住南部的人,雖然氣候時常比北部要熱,但是空氣卻較為乾燥,所以他們「中暑」的機率反而比北部的人要來得低很多,原因當然就是來自於「空氣溼度」這個因素。
  在中醫的經典書藉中,有一本專門講「中暑」的《溫病條辨》,之中它把「中暑」的症狀依季節細分為「風溫、溫熱、暑溫、溫疫、溫毒、濕溫、秋燥、冬溫、溫瘧」,在此為避免讓人落入一些專有名詞的叢林裡,我就不再一一多做解釋,不過在其中的「濕溫」篇中,講了一個很好的中暑致病的因素,大意就是:「在高熱之下,地氣之溼受到了蒸騰,其溼氣上升於空氣中,而人置身在其中,便很容易因而生病。」其實書中的原理就是上述的「溼氣因素」,而這個因素將會大大妨礙人體體熱的散失管道!
  濕溫治療的用藥重點與純粹的「陽暑」十分不同,「陽暑」的致病結果就只是單純的肌肉層受熱過度,導致有發炎的症狀產生,所以投藥的方向純以「肌層消炎」即可,也就是純然的中式「消炎藥」就能奏效,大多以「白虎湯」為正治。但是若是加入了「溼氣」的因素,這就無法純以「消炎」來治療了!
  我簡單地說一下,此時中醫會以含有「揮發油」類的「風藥」來散去「體表」和「胸腔中」多餘的溼氣,重新回復「毛孔的通透性」及「呼吸的順暢度」以能正常散熱。所以有時候患有暑症的病人去看中醫,當拿到藥單時發現,原本的「白虎湯」被改為「藿香正氣散」,這就代表著你所得到的暑症,並非單純的「陽暑」,而是含有溼氣的「濕溫」,而藿香便是具有揮發性的藥物之一。當然,在這裡要讓各位了解的並非如何用藥,何況要能正確用藥也不是那麼簡單,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重點是在之後會教導各位,如何利用簡單的一招「刮痧手法」,便可解決所有的暑症類別,免去所有辨症論治的麻煩和疑慮,達到「以無招勝有招」的便利。以上介紹的純粹是溼氣對人體的「外部影響」,但事實上,「濕溫」會令人中暑大多是因「內部」因素來令人致病的!外部因素反而所占的比例較少。